分享
  • 收藏
  • 举报
    X
    追寻父辈足迹 赓续精神血脉——薛宁东高榆村走访记
    37774
    0

    在莒南县板泉镇东高榆村建有一处沭水县委 县抗日民主政权旧址展览馆——中共山东滨海区沭水县抗日展览馆暨莒南县沭水红色文化博物馆。展陈内容丰富,主要有山东省分局 政府各机关、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在沭水县区域内的活动暨滨海区党政军机关的形成、主要领导人简介和沭水县的建立、政权机构设置,主要领导人介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斗争等内容。另外,还有大量抗战文物和主要领导人回忆录、讲话稿、书法作品等书籍报刊文件展列。是一处反映抗战时期沭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打日寇、救民于水火中的小型综合性专题抗战纪念馆。

    薛亭同志在抗战时期就战斗在滨海区沭水县,1941冬,17岁的薛亭同志随泽东青年干校由沂蒙根据地转移到滨海区沭水县,1942年9月至1945年11月,任北海银行发行科科员、沭水县委组织部干事、新建区委干事。这里的敌我斗争形势经常处于“拉锯”状态,工作环境艰苦、复杂。薛亭同志经常深入发动群众,反奸诉苦,减租减息,动员参军、支前,组织民兵武装,配合部队开展对敌斗争,直到抗战胜利。1945年9月,他带领民工,参加第一次解放临沂城的战役。

    薛亭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活动开始于莱芜家乡,学习、战斗在滨海区沭水县,与沭水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随着抗战胜利,沭水县大部分区域撤并到莒南县,薛亭由任职由沭水县委到莒南县委县政府到临沂地委,沭水人民一直在他的领导和关怀下进行革命和建设,沭水人民的工作生活是他一生的牵挂。

    2023年8月3日,沭水县抗日展览馆迎来了一位重要客人,她就是薛亭的女儿薛宁东。是日9时许,由临沂市兰山区作家协会主席孙艳梅陪同,薛宁东乘车来到东高榆村,下车伊始,孙艳梅主席向东高榆村省级妇女儿童之家赠书四十余册。高榆村党支部书记丁明文、莒南县沭水红色文化博物馆馆长丁柏忠陪同讲解。

    赠书现场(由左到右:丁明文 薛宁东 孙艳梅)

    而后,薛宁东开始了“追寻父辈足迹 赓续精神血脉”的走访活动。在沭水县抗日展览馆,薛宁东向纪念馆捐赠了《怀念薛亭》、《心系沂蒙 薛亭纪念文集》两套书,参观沭水馆,重点观看了薛亭简介、薛亭介绍信、稻种的故事、高大娘事迹、纪念薛亭书法等展出板块。


    (有关专家认为“这张材料上有当时薛亭的亲手章印,史料作用很重要。”)

    薛宁东对展馆内容给予充分肯定,重点讲述了她父亲薛亭同志和沭水人民的鱼水深情。薛会长讲到:“一天,父亲参加完批判会,搀扶着一位老奶奶来到家里。他把我们叫到跟前,高兴地说:‘快来认认你们的奶奶。’老人家白发苍苍,慈样地看着我们,一手拄着一根拐杖,一手拿着一个小红本。上面有印着烫金的三个字烈属证。父亲8岁时,奶奶就去世了。怎么又来了个奶奶?老人家接过父亲递过来的毛巾,擦了擦脸,又接着父亲端来的茶水,叫着父亲的名字:‘薛亭啊,人心有杆秤。共产党的干部谁好谁孬,老百姓都清楚。平常俺见你整天忙,不打搅;现在有人要打倒你,俺们不愿意。俺那儿没了,就认你当儿了。’原来老人家的独生子,在板泉镇的渊子崖战斗中英勇牺牲了,村里人只知道她姓姚,烈属证上的名字就叫姚光荣。姚奶奶的话,温暖着我们全家的心。从此,父亲有了娘,我们又有了亲奶奶。”

    薛宁东想打听这位“姚奶奶”的详情,也是她这次板泉之行的目的之一,据了解,这位姚奶奶的儿子叫谷恒安(渊子崖纪念碑上写作谷洪安),板泉镇谷家岭村人,生前任板泉区政府会计。渊子崖自卫战打响后,与区长冯干三和区委书记刘新一等区中队七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薛宁东说:“和薛亭比较熟悉的同志都知道,薛亭常和他们说,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他们。堡垒户薛大娘、烈属姚光荣大娘、南下战友的母亲高大娘等,薛亭一直把她们当成亲人一样对待。替战友尽孝,说都是他应尽的义务。”

    原临沂地委副书记张清波在回忆文章中也讲过一件事:“1948年,临沂的太洪区还是游击区,群众的耕畜、粮食全被敌人抢光,不少群众外出逃荒,直到5月份还未春耕。当地党员干部纷纷要求部队援助,保卫春耕。时任太洪总团团长的张清波亲自到号称‘华东小延安’的莒南县求援。县委领导告知。三天之内派人赶过去,决不让敌占区的百姓再受损失。5月8日夜晚,由薛亭同志带领人员,披星戴月。浩浩荡荡地开进太洪区,500多犋耕畜遍布田野。滨海三团、临沂县团、太洪总团也都在拂晓前到达岗位,保卫春耕。

    薛亭同志亲自带领100犋耕牛耕作在游击区的最前线。中午休息时,他谢绝部队领导的邀请,拿出自带的干粮。和群众在地头吃起来。他说:‘不能走。我在这里。就是给群众壮胆。我离开了,群众就会惊恐害怕。’敌人的几次突袭、干扰,都被我军击退。薛亭同志和农民群众坚持到黄昏,全部干完,又连夜带领人畜撤回莒南。这一天,轰动了太洪区,群众感激不尽。临别时,不少人珠泪横流,感谢共产党,感谢老区人民的友谊和支援。”

    (左起丁柏忠 薛宁东 孙艳梅 丁明文)

    高榆村党支部书记丁明文讲述了薛亭同志流传在高榆的几个故事。

    故事一,抗日战争时期,薛亭同志在滨海区沭水县组织部任组织干事,负责党组织的建立和党员的发展,高榆村早期的党员丁履起、丁履宗、范生兰(女)、丁肇锡、丁肇瑞、刘少府(女)等都是他发展的党员,或者是他当证明人的党员。1947年,在高榆村东树林里,秘密党员“跨台”,公开身份,板泉区委派来了大戏班子,区委领导和薛亭到现场祝贺。丁履宗和刘少府是夫妻,等到同台时才知道彼此都是党员,一个人发展了一对互不知情的夫妻党员,出现了令当事人惊诧的一幕,直到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仍为村民传为奇谈。

    故事二,丁肇锡当时是八路军情报站站长,1940年入党,任沭水县兴云区钱粮助理、区长等职务,入党介绍人填写的是薛亭。1948年由莒南县南下,临出发时,薛亭对他说:“老丁,你打游击有经验,没问题,但要保住革命的本钱。”

    故事三,丁履起是薛亭革命年代的“堡垒户”,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联系户”。1943年发展的党员,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长期担任高榆村的农救会长、党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社长、村支书,1958年担任薛家乡乡长。1967年,临沂地区召开面上“四清”大会,在两千多人的大会场上,薛亭书记看到丁履起坐在下面,就走下主席台与丁履起握手问候,整个会场两千多人都齐刷刷底站起来观看,轰动一时。

    故事四,新中国成立后,在时任莒南县县委书记的薛亭指导下,1952年,高榆第一个农业互助组由丁履起、丁履宗、丁履岩、范生兰、陈兆峰、丁原仁、丁原聚、丁原济、李作文、丁原清、王玉英、李田英等二十户组成。高榆村的农业互助组是莒南县第一批走合作化的村庄。

    1962年,在上级“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方针指导下,薛亭建议高榆依托传统木梳手艺,发展副业,壮大集体力量。高榆木梳由此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培养了技术人才,销售业务由狭小区域走向全国市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当有吉普车停在公路上,村民都说,肯定是薛亭书记又来检查田间庄稼的长势了。


    薛宁东观看了展馆内有关纪念薛亭同志的书法作品。最后合影留念。


    (左起陈青 孙艳梅 薛宁东 丁明文)

    薛宁东和孙主席还非常关心高榆村的木梳非遗产业项目的传承发展情况,并深入到生产车间了解调研,本项活动将单独成文,在此不在赘述。

    (作者 陈青 摄影 徐德理)


    1
    赏礼
    赏钱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
    恢复多功能编辑器
  • 3 1
  •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