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 举报
    X
    临沂优秀地方文化中的道德传承
    249878
    0

         ◎耿志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对中华先进文化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临沂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名城,东夷文化、齐鲁文化等地方传统文化为临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被誉为“钟灵毓秀之地,文韬武略之乡”。临沂更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革命战争时期,临沂作为山东省政府驻地、山东省政治中心,是历史上著名的革命老区。临沂地方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和人性修养,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道德规范意义和理性价值的光辉;而临沂地方文化中的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与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一脉相承。

       一、临沂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创造、丰富、发展道德

        临沂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蕴含着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资源,是滋养道德精神的重要源泉。

    (一)古代文明呈现道德

        纵观沂蒙区域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沂蒙文化宛若一颗璀璨的星斗,照耀着古老的沂蒙大地,在中华文明史上泼洒下浓墨重彩。

        沂蒙境内发现的80多处细石器文化遗址和周、春秋、战国、汉时的古城址,标志着在公元1万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其具有代表性的有:青峰岭遗址、北头沟古文化、北池遗址、郯城故国、费县故城遗址、颛臾故城遗址等。蒙阴县界牌镇塌崖山顶是远古东夷部落遗址,在中华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东夷人长期在以临沂、胶东为主的地区活动,他们有敬火习俗,以鸟为图腾,创造了同期最先进的文化。东夷人制造出了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烧造出了薄如纸、黑如漆的蛋壳陶,编织出了布纹细、密度高的纺织品,彰显了东夷人的智慧。而且,在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就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对后来的商周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黑陶又以蛋壳陶为代表,被世界各国誉为“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工艺水平达到了我国古代制陶技术的顶峰。临沂市河东区发掘的龙山文化遗址的数百件黑陶之中,蛋壳陶达40多件;临沂市博物馆现馆藏蛋壳陶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蛋壳陶已经从早期的实用品逐渐演变为一种礼器,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古代临沂人民崇礼尚礼的文化传统。

        进入商周时代以后,沂蒙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东夷文化与齐鲁文化的交汇融合,使沂蒙文化呈现出鲜明的道德特征。它既具有鲁文化的敦厚重礼,又具有齐文化的开放进取,并吸收了兵家文化的果断雄武,至后期又借鉴楚文化的豪放典丽,构成了沂蒙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沂蒙人独具特色的文化性格和道德取向:尽忠尽孝,崇文尚武,自强不息。

        根据考古部门发掘,临沂具有代表性的古墓葬主要有北寨墓群,洗砚池墓群,北寨画像石墓群,银雀山、金雀山墓群、兰陵古墓等。2008年10月16日,沂南县文物部门在砖埠镇发现东汉墓葬群。沂南汉墓是一处东汉时期的家族墓地,是目前中国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学术研究价值最高的汉代石刻画像汉墓群之一。汉墓群在前室和中室的石刻画像,在表现车马出行、丰收宴享、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的部分,许多都是各种礼节的场面。中室四壁的石刻更表现出对古圣先贤的顶礼膜拜,刻有苍颉造字、卫姬请罪、尧舜禅让、荆轲刺秦王、孔子见老子等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

    (二)自然山水陶冶道德

       临沂的山山水水,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和衣食之源,使临沂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文明。同时,自然环境又影响着人们的存在和发展。艰苦的自然环境、长期的生活磨练,造就了沂蒙人民勤劳淳朴、吃苦耐劳、向往光明、自强不息的坚强性格,影响和陶冶着临沂人民的道德情操。“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这首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沂蒙山小调》,唱出了沂蒙人民的勤劳纯朴和乐观情怀,蕴藏着自然之美和大爱之美,是临沂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作、经典之作。

        岱崮地貌是沂蒙地区独有的一种特异地貌景观。在距今5亿-6亿年寒武纪时代,沂蒙山区还沉浸在汪洋大海之中,海底有一个个突起的山地。风吹雨打,河流摆动等外力作用无时不在侵蚀着山地,经过千万年之后,逐渐降低成平原。当平原再遇地壳抬升时,再次被抬起,形成平顶的山地,从而进入新一轮侵蚀循环。这种山峰顶部平展开阔如平原,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山坡的地貌景观,全国以蒙阴县岱崮镇最集中,被中国地理学会定名为岱崮地貌,成为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这种地貌主要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域,宏观层面包括沂水、蒙阴、沂南、平邑、费县、沂源、临朐、枣庄境内,号称72崮,组成了壮美的沂蒙崮群,其数量之多、地域之集中、形态之壮美,为世界罕见。

        人们通常所说的沂蒙72崮并非确指。沂蒙山区实有崮千余座,其中较有名气者近百座。崮多以象形命名,如石人崮、拔垂子崮、油篓崮、马头崮、龙须崮;也有的以崮的作用和方位命名,如晨云崮、暸阳崮、透明崮、北岱崮、南岱崮;还有的以传说命名,如孟良崮、抱犊崮、和尚崮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山,如费县的挂心橛子、望海楼、轿顶山等,虽然名字里不带“崮”字,也都属于岱崮地貌。

        沂蒙山区自然条件较差,正是这种“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艰苦自然环境,培育了他们智慧、纯朴、善良、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和孝老、正统、守望互助的道德精神。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沂蒙的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岱崮保卫战、抱犊崮战斗、龙须崮暴动等都在这里发生。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同志在指挥莱芜战役后,写了《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临沂蒙阴新泰,路转峰回石怪。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堪爱,堪爱,蒋贼进攻必败。”解放后,经过沂蒙人民的妙手装扮,沂蒙72崮变的越来越美丽多姿,不仅成了沂蒙山区壮丽的风景,更成为沂蒙人民的财富和沂蒙人民的骄傲。

       (三)历史名人崇尚道德

         生于斯、长于斯的众多有着深刻影响的历史人物,彰显着沂蒙文化的风采。根据已有的资料,在本市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者,就有600余人。他们当中,既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又有对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既有治国兴邦的良臣名相,又有守疆卫土的猛将军魂;既有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吏,又有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既有封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又有下层劳动阶层的能工巧匠。孔子72贤徒中,就有13人是临沂人。这些先贤用自己的道德言行,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郯子,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被历代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他在施政中讲道德、施仁孝,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曾称其为师。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图”中,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庙中塑有“三圣”、“四贤”像,其中“三圣”像为孔子、老子、郯子,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礼拜。

        曾子,生于东鲁,移居武城(今平邑县),16岁成为孔子学生,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奉行忠恕,以孝著称。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荀子,战国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学长),继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其地。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仲由,鲁国卞之野(今平邑县仲村)人,18岁时成为孔子门生,以政事见称。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事亲至孝,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是孔门72贤之一。

         匡衡,西汉著名经学家和政治家,祖籍东海丞邑(今兰陵县)。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官拜丞相,历元帝、成帝两朝,封安乐侯。家贫,当过雇工,少年勤学,其“凿壁偷光”的故事,成为家贫而苦读的典故。能文学,善说《诗》,被后人尊称为“刻苦治学的经学大师”。

         诸葛亮,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沂南县)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诸葛亮一生的前27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后一个27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他明法、正身、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王羲之,生于琅琊临沂,在此度过他的幼年时期,并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王羲之精通书法,备精诸体,尤善楷行,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书风劲健遒美,为历代所崇尚,世称“书圣”,所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书。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见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竹扇在集上叫卖。王羲之很同情那老婆婆,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很快就卖完了。

         颜真卿,祖籍琅琊(今费县方城诸满六村)。在抚州任职的5年中,他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的现状,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抚州学子杨志坚家贫如洗却嗜学如命,其妻耐不住贫困生活,提出离婚,杨写了一首《送妻诗》,表明自己矢志读书无奈同意离婚的心情。颜看了杨诗后,非常同情杨的遭遇,钦佩其苦读精神,对杨妻嫌贫爱富的行为进行责罚,并赠给杨志坚布匹、粮食,将杨留在署中任职,此案对临川良好学风、淳朴婚俗的形成起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王祥,琅琊临沂人,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太保等职。王祥以事母尽孝闻名,民间流传“二十四孝”有王祥卧冰求鲤故事,今故里孝友村有“王祥卧冰处”。王祥一生清达,公元268年,王祥病重,写遗嘱训诫子弟说:“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之理,我已经八十五岁了,死而无恨……在我气绝后只洗手足,不必沐浴,不要以布帛缠身,根据季节,穿平时洗过的旧衣服。陛下所赐的山玄玉佩、卫氏玉玦、绶笥等,都不要带入坟墓。西芒山土质本来坚硬,不必用砖石砌,不要起坟垄……言行经得起审查,这是信的最高要求;美则归人,过则责己,这是德的最高标准;扬名显亲,是最大的孝;兄弟和顺,宗族喜乐,是最好的悌;对待财货的态度首先是让,这五条是立身之本。颜子所以为夫子之命,原因也是这些。有些人是没有认真想问题,值得效法的榜样并不少。”

        左宝贵,平邑人,回族。清末将领,官至总兵、提督。左宝贵平时“治军严肃,重才文士,爱材勇,有奇技异能者,辄罗之麾下,功不吝赏,罚不私刑,士乐为用”,他虽系武人,但“性慈善,于地方公益尤”。长期驻军奉天,曾先后设立“赈灾粥厂、同善堂、栖留所、育婴堂,县治四境,津梁道路,多宝贵捐廉萁修”。甲午战争中,率部东援朝鲜,守平壤玄武门,登城督战,虽受枪伤,犹裹创指挥,中炮阵亡,与“丁汝昌”、“邓世昌”并称甲午三英。

        王璟,莒南县板泉镇大白常村人,官至荣禄大夫太子太保都察院左督御史。他一生勤政为民,政绩卓著,特别是他耿介忠直为政清廉的气节,在历史上被奉为楷模,清名传诵至今。到严嵩专权时期,王璟看到皇帝昏庸,国势日衰,便辞官回到故里,不久病故。1952年王璟墓搬迁时,发现王璟夫妇墓中只有自用的28颗石印章和夫人刘氏随身戴的两个小耳坠、一对手镯和一个铜质发罩,除此以外,竟然连一件贵重殉葬品也没有,甚至连材也是平常木料,早已朽烂。一代高官如此清贫,令在场的人无不欷歔感叹。

        颜之推,琅邪临沂人,中国古代文学家。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共20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颜氏家训》章目:序致篇、教子篇、兄弟篇、后娶篇、治家篇、风操篇、慕贤篇、勉学篇、文章篇、名实篇、涉务篇、省事篇、止足篇、诫兵篇、养生篇、归心篇、书证篇、音辞篇、杂艺篇、终制篇。

       羊祜,泰山南城(今费县西南)人,西晋大臣,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羊祜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镇守襄阳的十年,置办学校,兴修水利,远征近抚,领军屯田,深得戍边抗吴将士的好感,边境逐步得到安定。羊祜立身清廉,公正不阿,“家无余财”。他多次向晋武帝陈述伐吴主张,谋划统一方略,并荐贤举能,临终前推荐了继任者杜预。他死时正逢襄阳大集,赶集百姓闻讯无不伤心流泪。他死后,襄阳人将襄阳城南的这座山峰称为羊祜山,并在他经常游憩的岘首山建祠立碑。很多人因怀念他的功德而望碑流泪,后来接替羊祜任镇南大将军的杜预就将羊祜碑改为“堕泪碑”。

        何承天,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学家、无神论思想家,东海郯(今郯城县)人。五岁丧父,赖母徐氏抚孤成人。承天自幼聪明好学,诸子百家,莫不博览,幼年从学于当时的学者徐广,历官街阳内史,御史中丞等。承天通览儒史百家,经史子集,知识渊博,精天文律历和计算,对天文律历造诣颇深。他运用当时所能达到的自然科学水平,在形神问题上批判“神不灭”的唯心主义理论,反对因果报应说。元嘉时为著作佐郎,撰修宋书未成而卒。

        公鼐,今蒙阴县人。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詹事、两朝实录副总裁、赠礼部尚书。公鼐为官期间,不畏权贵,敢斗邪恶,清正廉洁,体恤民情,与宦官魏忠贤进行了不懈斗争,同时,也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山东大饥,此时已赋闲在家的公鼐上书请求赈济,得到允许,沿途百姓“一路赖以全活”,崇祯皇帝后来在《谕祭公鼐文》中提到此事,褒扬他“发粟赈济,仁殚乡闾”。

        张雄飞,元大臣,临沂人。金末战乱中与父母离散,辗转至大都(今北京),世祖至元二年(1265),由中书平章政事廉希宪荐于朝廷。张雄飞为官一生,始终坚守“廉、勤、刚、正”四字,不管在中央还是在地方皆实心任事,不避权贵、不怕罢官。他生活俭朴,日常布衣蔬食,淡泊自如,妻子老小常常不得温饱。有一次,忽必烈把他叫去,私下里赠给他黄金50两,白银2500两,钞2500贯,让他补贴家用。张雄飞非常感激忽必烈知遇恩,但这笔钱,他封存在家中,至死也没有动用一分一文。他的廉洁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尊敬。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张雄飞被蒙古贵族王公排挤出中央,任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卒于任上。

        颜杲卿,祖籍琅琊临沂,唐朝官吏。初任范阳户曹参军,旋升为营田判官,假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应其从弟平原太守颜真卿之约,联合起兵断禄山后路,设计杀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次年常山为史思明所破,他被执送至洛阳安禄山处,遭杀害。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叛军围攻常山,安禄山军队抓到颜季明,借此逼迫颜杲卿投降,但颜杲卿不肯屈服,还大骂安禄山,季明被杀。不久城为史思明所破,颜杲卿被押到洛阳,见到安禄山,安责问颜杲卿背叛他,颜杲卿说“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怎么会跟一个牧羊羯奴叛乱。”安大怒,命令割掉颜杲卿的舌头,颜杲卿仍大骂不止,直至气绝。

         于腾,山东寨子村(今属兰陵县)人,官至代理成都知府。幼时家贫,给人放猪,每经村塾,喜欢在窗外听先生讲课。塾师董继志一向爱惜人才,见于腾聪敏好学,便让其免费参加学习,还时常给以资助。从此,他发愤读书,考中举人、进士,先后任四川宜宾、铜梁县知县,代理成都知府。在成都时,他亲自主持刻印了《盛宋文选》。任四川铜梁县知县时,其妻孟氏去世,娶王氏为续室。1890年,于腾病逝于成都,王氏扶柩回籍安葬,并把于腾一生的珍贵藏品及《盛宋文选》的木版运回,定居兰山(今临沂市)。王氏想到其丈夫幼时读书不易,因此对办义学颇为赞赏,献出金镯一对和土地百亩,在临沂城的琅琊书院办起一所义学。此事被地方官吏奏报朝廷,慈禧太后降旨,赐其金凤冠一顶,并封她为“一品夫人”。山东巡抚杨士骧赠匾一块,亲书“撤环兴学”四字,以示褒扬。

    (四)古建遗址教化道德

    临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代遗存底蕴厚重。经文物部门全面普查,临沂市境内具有重要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筑遗址多处,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平邑汉阙、临沂文庙、庄坞杨家牌坊、北楼迎仙桥、郯城马头清真寺等。

    春秋时期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临沂建城。历朝历代,行政区划多有变革,至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这里设沂州府,有兰山、郯城、费县、沂水、蒙阴、日照、莒州6县1州。至此,临沂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行政区域。沂州府衙门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无事莫到此处,勿逞强,勿争气,勿听教唆,到此要费心、费力、费钱财,即胜人,终累自己;有缘来主斯士,要清廉,要勤奋,要爱百姓,且记莫贪财,莫暴,莫偏信,能瞒人,难欺青天。”此联据说为清代兰山知县李方膺所撰,民国后还一直保留在原知府衙门,至日伪时被日军破坏。李方膺,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为“扬州八怪”之一。雍正八年(1730)李方膺任山东乐安知县。当年夏秋之际,乐安大水成灾,李方膺未得上司批准,开仓赈济,下令动用库存皇粮一千二百石,以工代赈,募民筑堤,缓解了灾情,但随即因私开官仓被青州府弹劾。总督田文镜未予置理,反而称赞李方膺胆识过人,有功于民。灾后,经实地考察,李方膺写下《小清河议》、《民瘼要览》、《山东水利管窥》等著作。雍正十年(1732)因功升任莒州知州。雍正十二年他奉调返任乐安知县,同年冬改任兰山知县。雍正十三年)年,他因反对新任总督王文俊的垦荒令,上书直陈弊端,触怒上司,被罢官入狱,成为当时震惊朝野的“兰山冤案”。民哗然曰:“公为民故获罪,请环流视狱”,兰山、莒州一带农民成群结队,自带鸡黍米酒前往青州监狱探视。狱吏不许见,老百姓就把带来的钱物、食品往监狱的高墙里扔,留下的酒坛子把监狱的大门和甬道都堵住了。直到清乾隆元年(1736),乾隆追究起开垦失策忧民之事,罢王士俊,才得平反。

    临沂城内有一座五贤祠,原址在老城南关。据考证,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沂州监司李士允的动员下,临沂一罗姓人捐献其别墅建祠,祭祀诸葛亮、王祥二人,始称忠孝祠。嘉靖三十年(1551年),沂州知州何格把祠所进行了修缮,并改祠名为景贤祠,祭祀诸葛亮、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五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来到山东,驻跸济南,当时的山东巡抚准泰(满族)奏请乾隆帝为新近修缮竣工的沂州府景贤祠亲赐御笔,乾隆遂依奏赐七言诗一首:“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准泰将此诗发交沂州府,在祠内勒石建碑。是年,由兰山知县王垲主持,将该祠移建于洗砚池东,更名为五贤祠。祠的主体建筑为硬山式大殿,殿内塑立五尊坐像,靠北墙居中者为诸葛亮,西侧为王祥、王览,东侧为颜杲卿、颜真卿。殿内东、西山窗上各有砖刻题额,东为“孝感天地”,西为“忠冠古今”。五贤祠内还有这样三副楹联,一是清拔贡狄建鏊所撰:“由汉而晋而唐前后五百年诞降三朝名喆;曰忠与孝与节辉煌廿八字褒题一邑英贤。”二是清秀才王宝枢所撰:“瞻拜御碑亭,虽然大汉大晋大唐鼎祚久迁移,犹幸滋补葺檐楹妥已往五贤灵爽;参观国史传,不是全忠全孝全节纲常相砥砺,怎博得馨香俎豆许后来三族趋跄。”三是清举人王棨森所撰:“合忠贞孝悌节义为一祠,维系纲常,愿三族云礽各衍箕裘绳祖武;历汉晋唐宋元明而千古,芬芳史传,独五贤风范统承纶綍焕宸章。”

    (五)七孝故事唱响道德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也是文明大国,一直有“百善孝为先”的宗旨,孝文化源远流长。在元代福建省尤溪县的郭居敬所选辑的《二十四孝》故事里,有7个孝子的故事就发生在临沂。

    鹿乳奉亲。郯子,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百里负米。仲由,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芦衣顺母。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啮指心痛。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卧冰求鲤。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东汉末年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闻雷泣墓。王裒,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六)民间传说歌颂道德

    古往今来,临沂民间流传着蕴含道德观念的各种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笑话、寓言等,它们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以颂扬,或对不道德行为进行谴责,使听者或读者既得到心理上的快乐和安慰,又在快慰中受着道德熏陶。传统的民间道德故事在现代和今后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教材。

    “龟驮凤凰城”的传说:相传姜子牙封神榜封神时,在临沂被一只老龟所救。姜子牙请老龟一起上天成仙,但老龟以故土难离为由拒绝了。姜子牙便要求老龟“龟在城在”,老龟点头答应,顺沂河进入临沂地下。这个传说故事是临沂民间朴素的道德精神——知恩、念亲、诚信、守一的一种反映。又有传说,后来神龟耐不住寂寞抖动身子,造成早年间的郯城大地震,得知实情后神龟悔恨不已,再也没有乱动,保护了临沂大地至今平安稳定。这些传说,都蕴藏着浓重的道德情感。凤凰城的故事更有地名“凤凰岭”为证:春秋时期此地为祝丘城所辖,城西的一座岭经常有凤凰来栖,这座岭便被称为凤凰岭,祝丘城也被称作凤凰城。这个故事表达了临沂人民向往和谐美好的愿望和与善为邻的精神寄托。

    挂心橛子的传说。费县大田庄乡境内有一座山峰,名叫玉柱峰,海拔1026米,是蒙山第二高峰,当地人们都叫它“挂心橛子”。很久以前,在蒙山脚下的三连峪一带住着一位田寡妇。丈夫很早的时候就死了,她历尽千辛万苦才把儿子养大,平时有一口好吃的,也要留给儿子吃。儿子名叫田猛,直到三十出头,才娶上一门媳妇。那媳妇过门之后,对待婆婆十分不孝。不仅把老人赶出家门,还用送猪食等手段将老人气死。玉柱峰上有一个仙狐楼,传说里面住的成仙的老狐狸知道后,下山惩治这个不孝顺的媳妇,把她的心肝扒出来,挂在这座山峰上。从此以后,这座山峰就被人们叫作“挂心橛子”。

    诸葛亮“撵猪”的故事。东汉年间,诸葛亮南伐路过中丘城,看到田地荒芜,庄稼欠收,原来这里每逢雨季山洪爆发,洪水泛滥,淹没了田地庄稼,民不聊生。看到此情此景,诸葛亮决定就地屯兵驻扎,疏水治洪,为民造福。一天,他坐着木车,来到北山上(今茶山),看到整个山上石块乱滚,便坐在一块大石块上,念动咒语,顿时石块离开地面变成了一群猪,齐刷刷地往前跑,诸葛亮跟在后面,一直跑到鸿福寺北钓鱼台,顷刻间这一大群猪变成了石头,排列的整整齐齐,足有五里长。石头自然成堤,挡住了河水,沂河再不泛滥,两岸人们五谷丰登,安居乐业。

    没儿崮与诳爷山的传说。没儿崮位于车涧西北,没儿崮东南面、张胜庄家前也有座崮,与没儿崮相望有座山,叫做诳爷山。诳爷山与没儿崮之间的距离很近,山脚到山脚的距离不到一公里。这个诳爷山上面也曾经有寨主,没儿崮山上的寨主是爷俩。那时这里土匪多,所以用来躲避土匪的侵扰的山寨也多。诳爷山和没儿崮相向而对,如果有匪来进攻可以互相照应,互相支援。两个寨约定,任何一个寨遭到进攻就敲鼓求援。诳爷山的寨主想看下他老爸是否在他遭到进攻的时候真的来支援自己,于是就敲起了鼓,没儿崮上的寨主带人来了,当然是受骗。诳爷山的寨主感觉到好玩,过了些日子又给他老爹开了次玩笑。没过多长时间真的有匪前来进攻,当他敲起鼓的时候,没儿崮那边已经吸取了教训,以为还是小儿子开玩笑,不再发兵。于是诳爷山被攻克,从此没儿崮的寨主也就没有了儿子,便有了“没儿崮”这个名字,诳爷山也便有了诳爷山的名字。

    蒙山鲁裕沟金壶嘴子的传说。从前,蒙山前有老大杨懒和老二杨勤兄弟俩,杨懒娶妻李氏,杨勤娶妻周氏。老大两口子不孝顺,心眼不好,凡事爱贪个小便宜。老二家两口子孝敬父母,待人实诚,勤劳能干。只因父母多病,加上孩子多,家里很穷,整天这顿接不上那顿。这年夏天,老二天未明就到鲁裕沟南金壶嘴子山上打柴,日头偏西,老二又累又饿,来到壶嘴子下喝水,自言自语道,要是壶嘴子里能流出金元宝多好,就见从壶嘴子里往外掉金元宝,他赶紧接了两个,并随手拔了一棵万年青堵住了壶嘴。老二家得了金元宝,翻盖了房子,买了地,剩下的都周济了别人。老大听说后,赶紧与李氏拿着口袋上了金壶嘴子山,接了满满一口袋,见元宝还是不停地往下掉,两口子赶紧脱下褂子去接,接满后,累了个半死才抬回家,满心欢喜地往柜子里一倒,顿时傻了眼,金元宝全部变成了癞蛤蟆。

    金雀山、银雀山的故事。古时候,沂河就像一个桀骜不驯的巨龙,危害着生活在沂河两岸的人们,特别是夏季多雨季节,洪水泛滥成灾,不时侵扰着人们的生活,生活在沂河岸边人们每年都要与肆虐的洪水搏斗。有一户善良人家有两个女儿,一个唤作金雀,一个取名银雀,出落得美丽无比,勤劳善良。这一年夏天,沂河的洪流如期而至,金雀和银雀自告奋勇与乡亲们一起去抗击洪水。堵、疏、筑、引,各种办法都用尽了,依然降服不了洪水的凶猛。看着决口的洪水如猛兽般无情撕咬着乡亲们的生命和财产,精疲力竭的金雀和银雀便跳入决口去堵洪水。就在她们跳入水中的一刹那,只见沂河决口处慢慢升腾起了两座小山,挡在住了决口。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这两个女儿,就把这两座山唤作金雀山和银雀山。次年这两座山上长出一种特有的植物,金雀山上开出的是金色的小花,银雀山上开出的是银色的小花,为了纪念这两个女孩,人们分别将其称作金雀花和银雀花。

    莒南筵宾的由来。南宋嘉定年间,金兵占据了中原,他们到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闹得田地荒芜,百姓妻离子散,无法生活。这时,有两位夫妻农民领袖李全和杨妙真在马鬐山拉起了一支农民起义军。为了招募天下抗金的英雄好汉,李全夫妇在通往南北的交通要道大店和十字路中间地带开设了一座坊店,名为筵宾店。凡是来往好汉百姓,李全夫妇总是在筵宾店里设宴招待。不几年,这支农民起义军就扩充到战将百员,兵马二十余万。兵将皆身穿红袄,因此这支起义军又叫做红袄军,他们英勇善战,手持长枪短刀,杀敌安民,一时名震四方。后来,红袄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到明朝弘治年间,徐氏家族从东海迁来,就在当年李全夫妇宴请宾客的地方行家创业,建起个村庄来。为纪念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全杨妙真筵宾招贤的事迹,村庄定名为“筵宾”。

    富豪征联求雅,秀才挥毫济贫的故事。临沂城内有一奇怪巷名——九弯巷。原来,此巷东起北三孔桥巷,西至颜家巷,因曲曲折折,共有九道弯,故称“九弯巷”。九弯巷东首,原来住着一大户人家——钱光汉。钱光汉是临沂城的大土豪,他觉得九弯巷的名字不雅,东靠三孔桥巷原名又是狱西巷,更是不吉,故在春节时悬赏百块大洋征求一副好的门联。这年正是年终腊尽,城内穷人最困难之际。城里热衷慈善事业的人正筹划救济善款,闻知钱府悬赏征联,老秀才陈伯熙提笔写了一联,差人送去钱府。钱府虽已收到不少撰联,但皆未选中,打开陈伯熙送来的对联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门外九曲天河,府在三山东嶽。这副对联将九弯巷比作天河,将三孔狱西改为三山东嶽,钱光汉等人连声叫好,马上派人接来陈伯熙现场书写。陈伯熙书罢,带走200元大洋,全部捐出做了救济金,让临沂城的贫民过了一个好年。


    (七)民俗节日孕育道德

        我国传统节日中蕴涵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对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沂蒙人民有着光荣的拥军传统,除夕到军营慰问,与战士一起包饺子、吃饺子,是临沂人的保留项目。

      人们最初的道德表现,就是与生活融合一体的风俗习惯,最初的道德教育也是以生活来示人以德,以生活自身来规范人的行为,通过传统习俗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确认。道德和传统习俗融为一体,调节着成员个体之间以及他们同社会整体之间的道德关系。在流传于临沂民间的这些过节习俗中,体现了一种敬畏自然、尊祖敬老、长幼有序、扬善避邪、破旧立新、和谐圆满的思想。正因为我们的伦理道德是千百年来生活经验的积累,融汇在风俗礼仪和传统习惯之中,作为民族心理和精神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有着更为直接的社会功能。

    扫尘日。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临沂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我们这里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村村户户,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插桃树条。除夕这天,太阳刚刚升起,临沂不少地方就会挨家挨户用一张黄纸卷着一根桃树条插在门楣两侧、石磨磨眼、粮缸、小推车等器物上面,去河边、井边挑水也要插上这么一根桃树条。民间相传,桃树条具有避邪功能,黄纸用以比喻软金片。门楣上插桃树条寓意给门神送钱,石磨、粮缸、小推车上插桃树条意思是给管粮食的神仙送钱,河边、井边插上桃树条顾名思义就是给河神、井神送钱。用带有避邪功能的桃树条裹着软金片,各路“小鬼”绝对不敢拿走百姓送出去的钱。此外,石磨磨眼里还要放上一把麸子,“麸”谐音“福”,寓意大富大贵,丰衣足食。这天下午,百姓们还会把一根中指般粗细的木棍横向摆在家门口门槛外。按照传统,木棍要么不放,一旦放了就必须放足3天,只能等到大年初四才能拿走。这样,“小马驹”就不能把家里的财产拉走,也不会带进来一些鬼怪,确保一年家和太平。

    贴春联。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必不可少的事情。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春联可以张贴在门框、横楣、家具、床头、农具、牲畜棚等地,其中最多的便是不同规格的“福”字,亦可以倒着张贴,取意“福到了”。除了春联,临沂还有挂门笺的习俗,多彩的门笺贴在门楣上,随风飘浮,与春联、年画相映生辉,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贴鸡画。古时临沂人过春节要在门窗上贴上鸡画来驱鬼怪邪气。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吃年夜饭。除夕傍晚,一家人围在一起忙活着和面包饺子,临沂人的习惯,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年三十晚上包出来。和面的“和”字谐音“合”,饺子中的“饺”字谐音“交”,俩字凑在一起便是相聚团圆的意思,寓意吉祥。从饺子的造型可见其形似元宝,又有招财进宝的意思。同时,大家在包饺子的时候还会特意在几个饺子中包上洗干净的钱币或者糖块,谁能吃到便预示着新年财运当头,生活甜美。

    拜年。临沂人守岁守到五更时便要重新洗漱,小辈要向长辈们拜年。吃过饺子和汤圆后,男男女女身穿各色新衣裳,三五成群到亲友家拜年。拜年是百姓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有其讲究,在民间,初一早上长辈们领着晚辈们先拜“家堂”,然后晚辈再对长辈叩头施礼,祝愿长辈新年健康、万事如意。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晚辈得到“压岁钱”即表示平平安安。拜完自家长辈后,再拜的第一家大都是父母俱在、兄弟不争财产的“财旺人旺”之家,而各家也希望第一个登门拜年的客人来自“财旺人旺”之家。对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要互相施礼道贺,大都说一些恭喜发财、健康长寿等吉祥的话语。

    初十祭石感恩。正月初十俗称“石头节”,是旧时祭石感恩的日子。人畜房屋都依附于地(石),米麦百谷都生于地(石),感恩祭石,就是感恩大地。石头节这一天,临沂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此日凡磨、碾、石臼等石制工具都不能搬动,否则会伤了庄稼,故称“石不动”。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向石制农具及石头焚香祭拜。旧时的临沂农村,初十中午家家户户烙馍而食,认为吃烙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还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板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10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奔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元宵节蒸灯。元宵节,临沂也叫过十五,这天在农村有蒸灯的习俗。蒸灯所用的面粉多为小麦粉或地瓜面,地瓜面蒸出来的灯色泽金黄,又称“黄金灯”。每户农家一般都蒸十二盏面灯,每盏灯处各捏有“鼻儿”,第一盏灯捏一个“鼻儿”,以此类推,第十二盏灯捏十二个“鼻儿”,“鼻儿”的个数代表一年各月份。捏好的面灯要在里面摁上一粒黄豆,入锅蒸。蒸熟的灯如果灯内有积水,说明这个月份雨水丰富。灯内的黄豆被泡开则说明这个月会有一个好收成。十二盏灯随机选一盏祭拜祖坟,其余的则分发给孩子们玩。地瓜灯除了预兆丰年,老人们说还能防止孩子得蛀牙,哪家孩子牙口不好,长辈们便端起面灯在孩子嘴边晃一晃即可。有些地方元宵节则用萝卜、胡萝卜雕刻成各种造型的灯,放上油,插上捻子芯。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在临沂,元宵被称作"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打春鸡。立春,在临沂也叫“打春”。提起打春,鲁南一带的孩子们帽子上都会戴着的一对布公鸡,俗称“迎春鸡”,也叫“打春鸡”。打春鸡是以棉花和红、绿、黄等多种颜色的布为原料,手工缝制而成。立春那天,长辈们都会在孩子们的帽子上缝一对鲜艳的布公鸡,孩子们顶着公鸡大街小巷的玩耍,非常可爱。这一习俗在临沂市有上百年的历史,据说这样可以驱邪祛病。

    二月二龙抬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每当春龙节到来,临沂农村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每到清明前后,子孙们都会来到已故先辈或亲人的坟墓前擦洗墓碑、清除周围的杂草,然后供上食品或鲜花,磕头示礼,以表达思念、敬意之情。清明节又是踏青的日子。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候。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的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端午节。端午节习俗很多,人们在这一天用菖蒲、艾叶装饰屋宇,长幼之间通过时令物品的馈赠、服侍、佩戴而表达家人之间的关爱。古代节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端午节还是一个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人们主要包粽子和赛龙舟来表达怀念之情。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在仲秋八月,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清爽,所以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明亮,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八)民间艺术寓意道德

       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是表现与交流感情的需要。注入作品的是美,是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谐音寓意是民间艺术中最常见的形式,它利用字的谐音,运用动物、花鸟、鱼虫等图案造型来表达美好的夙愿,以求得吉祥顺达。如喜鹊在民间被认为是象征吉祥的鸟,人们把喜鹊的到来作为报喜的象征,表示喜事登门。“喜上眉梢”,也叫“喜鹊登梅”,“梅”与眉梢的“眉”字谐音,画中喜鹊站立在梅枝上鸣叫,是吉利的征兆,象征着喜事已到眼前。再如“金玉满堂”,民间艺术中的“金鱼”谐音为“金玉”,以荷叶、荷花、水草的象征荷塘,“堂”谐音为“塘”,“金玉满堂”用来象征人寿年丰,富贵常在。也有把“金玉”称为有才学的人,祈盼家族中人才济济。在民间艺术中寓意的形式有很多,如鸳鸯、蝴蝶、并蒂花象征婚姻美满,石榴、花生、莲蓬象征多子多福,还有象征富贵的牡丹、报喜的喜鹊、长寿的松鹤、友谊长久的和合二仙、子孙绵延的缠枝花卉等等。谐音的有以花瓶的平平安安,白菜的青青白白,双鱼的年年有余,雄鸡的吉祥,鹿(禄)的金榜题名等等。有些民间艺术作品则直抒胸臆,如天官赐福、麻姑献寿、观音送子等等。民间艺术的传统图样式样离不开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也离不开走兽、鱼、鸡(鸟)、花、瓜果。

    印花布。张明建是彩印花布的传人,他的作品曾获得韩美林的称赞。印花布的题材多以梅、兰、竹、菊、牡丹、龙、凤、鸟、走兽等为主,并带有明显的谐音和美好的寓意。像“富贵盘长”、“福寿双全”、“喜鹊闹春”、“连(莲)年有余(鱼)”等,用来象征吉庆、平安和幸福。

    沂蒙香荷包。沂蒙香荷包至少有四五百个品种,其选料多是用沂蒙人喜欢的传统色彩大红、大绿、粉红、黑等四种颜色为基调,以其他色彩点缀,加以巧妙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刺绣技术,形成一件件绚丽多彩、风格迥异的艺术品。从小小的沂蒙香荷包中,可以窥探出沂蒙人到底喜欢什么,热爱什么,追求什么。沂蒙人喜欢回忆历史,回味人生及神奇离异的故事;喜欢大自然,喜欢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及各种动物;热爱自己的家乡,追求美好的生活。沂蒙人喜欢用姜太公钓鱼、王祥卧鱼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来回忆过去,用飞禽走兽、瓜果梨枣等动植物勾起对大自然的热爱,用芙蓉牡丹、莲花鲤鱼等吉祥之物象征生活富贵荣华。

    门签。门笺是沂蒙地区传统的春节门楣吉祥饰物,又叫挂门钱、门吊子,一般用红纸或彩纸剪刻而成,呈长方形,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上有吉语题额,中有吉祥图案或福禄寿喜等字,下有多种多样变化的穗,人们在除夕或元旦将门笺贴挂在门楣上,作为新年的节物。颜色多分为红、黄、蓝、紫、绿,张挂的顺序是:红东绿西黄当中,蓝、紫分别挂在三色之间。以堂屋门来说,红色的挂在东边,绿色的挂在西边,黄色的挂在中间。

    沂蒙布老虎。沂蒙地区妇女缝制布老虎的风俗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就很兴盛,清代后期达到高潮,其特点是制作精巧、色泽鲜艳,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淳朴价廉。谁家要是生了孩子,送上一只布老虎,祝贺孩子虎虎有生气,长大以后有虎劲,当虎将。晚上布老虎还可以用来当做孩子的枕头,憨态可掬的老虎脑袋和同样憨态可掬的孩子脑袋,构成一幅让孩子的父母动心的景象。

    老虎帽。以老虎为形象的虎头帽,是沂蒙地区儿童服饰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童帽样式,具有鲜明的特色。一顶顶各不相同的虎头帽子,在表达人们祈求老虎保佑的同时,也更加衬托出了小孩活泼可爱虎虎有生的形象。它是一种民间插花、刺绣手工制作的工艺用品,源远流长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工序非常繁琐复杂,要经过剪、贴、插、刺、缝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沂蒙手工绣花鞋垫。沂蒙山区的手工绣花鞋垫已经流传了上千年,鞋垫采用纯棉布等优质原料,由多种彩线纯手工十字针工艺制做。战争年代,沂蒙山区妇女制作的鞋垫与当年的手推车、军鞋、煎饼等一起支援前钱,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绣花鞋垫的图案款式花色繁多,有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还有绣字的,如“四季平安”、“恭喜发财”;有象征浓情爱意的“鱼戏莲”、“蝶恋花”,寓意富贵的“牡丹凤凰”和具有特殊寄予的“猴子吃梨”等;抽象符号的样式常见的有象征一阴一阳,天地相合的“十”、象征生变与繁衍不息的“卍”、象征天地人才合一、永生不灭的和取五行、八卦之象的“×”以及“如意盘肠”等。它以民间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题材,以变形、夸张的手法和精细、别致的刺绣技法再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当代共产党人传承、践行、引领、弘扬道德

    临沂是红色老区,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是道德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引领者、弘扬者。

    (一)红色文化传承道德


    沂蒙山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先进的红色文化在沂蒙山区形成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需要,是中国革命和沂蒙人民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

    早在北伐战争时期,沂水、蒙阴、莒南、费县等地,就有了党的活动。20世纪30年代初,当土地革命燎原烈火烧遍大江南北时,沂蒙山区就发生过多次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暴动,并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纵队”、“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队”。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蓬勃发展,为该地区带来了先进的革命思想,不仅影响教育了广大的根据地人民,提高了他们的革命觉悟,也辐射影响了更广泛的地区,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在艰苦卓绝的中国抗日战争和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中,沂蒙山区一直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八路军第115师在这里与日寇厮杀,华东野战军在这里与国民党军血战,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近500名开国将军在这里转战。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沂蒙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生死,共患难,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粉碎了日伪军无数次“扫荡”,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无数次进攻,其中比较著名的战斗有大青山突围战、孟良崮保卫战、青口战役等,沂蒙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国抗战史上的壮丽诗篇。

     从沂蒙山区出发,罗荣桓率雄师挺进东北,陈毅率大军直下江南。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征途上,深深地印下了沂蒙人民支前车轮的辙印。1949年初,为准备渡江迎接全国解放的新形势,中共渤海区委抽调5500多名党政军干部,随军南下,接管新解放区,占全国南下干部的三分之一还要多。沂蒙人民用自己的行动,丰富、润色着老区红色文化。

    红色流芳燕翼堂。蒙阴县垛庄镇北庄刘氏,明初由江苏省东海县迁徙而来,落户蒙阴县北庄后人口迅速繁衍生息,目前可查者有“燕翼堂”、“德裕堂”、“广合堂”、“德胜堂”四个堂号,四个堂号中“燕翼堂”这一支以深厚的家族文化、坚定的革命思想而名震沂蒙。沂蒙抗日根据地成立之初,“燕翼堂”凭借优厚的家业,先后为驻垛庄一带的部队提供后勤供应。此外,肖华曾带领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全部进驻“燕翼堂”。为了响应革命号召,“燕翼堂”主动捐出40余支长枪,捐卖300亩土地,支援革命。“燕翼堂”以其高耸、坚固的院墙闻名乡里,易守难攻。在侵华战争时期,这也成了日军抢占,作为据点的一个绝佳宅院。“燕翼堂”被日军侵占后,我军曾多次攻打未果。事后,为了抗日,在攻下“燕翼堂”后,刘氏主动拆除了庭院。

    渊子崖村自卫战。1941年12月20日,一千多装备精良的日伪军突然包围了渊子崖村,英勇的渊子崖人民奋起自卫,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父亲死了,儿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连十几岁的娃娃也搬运石头和砖块。日寇冲进村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长林凡义手持大刀片指挥村民,同穷凶极恶的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村民林九兰抡起铡刀连砍7个日本兵,最后壮烈牺牲。大刀、长茅、雁枪、镢头成了杀敌的武器,村民林九乾牺牲后,妻子含泪挥起镢头劈向鬼子。战斗持续到傍晚,八路军和区武工队赶来,为渊子崖村民解了围。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全村共有147人壮烈牺牲。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也血洒渊子崖,而100多名鬼子兵也成了渊子崖村民刀下鬼。渊子崖村自卫战后,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毛主席高度评价该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1942年该村被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楷模村”,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华抗日第一村”。

    “一门三英烈”。1939年,八路军115师挺进沂蒙山,开辟沂蒙革命根据地,驻地莒南县成为党领导下的红色圣地。县里的普通村民刘永良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0年,他把长子刘福林送到了抗日战争的战场,成为一名出色的八路军战士;1942年,抗日战争进行到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他又将年仅17岁的次子刘孟林送到了区中队,参加地方抗日武装;1946年,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人民解放军急需补充兵源,他的小儿子刘洪林也走上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战争是残酷而无情的。1947年春,刘永良的长子在对敌作战中不幸牺牲,1948年夏,次子刘孟林也血洒疆场。1950年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三儿子刘洪林也壮烈牺牲。

    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分别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在莱芜战役、淮海战役,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奋勇承担起了支前重任,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纳军鞋、缝军衣、推小车、抬担架、护理伤病员,上前线搞宣传,鼓舞士气。据不完全统计,仅孟良崮战役,她们为部队烙煎饼7.5万公斤,凑集军马草料1.5万公斤,洗军衣8500多件,纳军鞋500多双,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沂蒙红嫂。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的代表有:明德英,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人。1942年底,日本侵略者对沂蒙山区进行了拉网合围大扫荡,年仅13岁的八路军战士庄新民负伤后,被马牧池乡横河村的哑女明德英发现。在庄新民昏迷不醒时,明德英用乳汁将其救活。鬼子搜村时,明德英与丈夫李开田把庄新民当作自己的儿子躲过一难。祖秀莲:沂水县院东头乡桃棵子村人。1941年冬,在日寇扫荡沂蒙山时,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参谋郭伍士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祖秀莲不畏艰险把他救回藏在一个石洞里,喂饭喂药端屎端尿月余,终于使郭重返部队。1947年,郭复员后不回山西老家,到祖秀莲身边生活,去世后埋葬在桃棵子村南。1977年7月,祖秀莲去世。1984年,郭伍士也去世了,家人把他葬在了村南的山坳里,与“祖秀莲纪念墓”隔村相望。此后两家人依然亲如一家。

    “沂蒙母亲”王换于。徐向前元帅的女儿小何,罗荣桓元帅的女儿罗琳,原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沂的女儿陈小聪,以及其他80多名革命后代,在抗战时期,都曾在一个小小的石屋里共同生活过,都曾经有一个共同的母亲,这就是“沂蒙母亲”王换于。当时,在王换于开办的战时托儿所里,这些孩子最大只有7、8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王换于为了抚养好这些革命后代,自己的4个孙子均因营养不良先后夭亡。为了安葬陈若克烈士,她变卖了家中的全部田地。

    “识字班”梁怀玉。1944年,在抗日战争最关键的年头,19岁的梁怀玉作为洙边村的识字班的队长,带领本村识字班的学员为村里的大参军活动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她在全区的动员参军大会上踊跃发言:“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村里的参军大会顿时沸腾了,青年刘玉明第一个报名参军。在梁怀玉的鼓动和带领下,全村、全县都掀起了报名参军的热潮,全县一次参军达到1488人。事后,梁怀玉为了兑现诺言,真的嫁给了本村第一个报名参军的刘玉明。刘玉明走向前线以后,梁怀玉不仅精心侍奉年老多病的公公婆婆,担负起春耕春种的繁重农活家务,而且还组织识字班抬担架、做军鞋,全力支援八路军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她又组织民工担架队去淮海、下江南,成为拥军支前的模范。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战火洗礼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沂蒙革命文化,把青山绿水中的古老沂蒙山变成了革命的山;被先进革命文化武装起来的沂蒙人,不仅“以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而且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沂蒙精神弘扬道德

    沂蒙精神的形成是一个总结提炼升华的过程。1989年底,为落实党中央关于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优势的要求,临沂地委号召全区继承和发扬“团结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求实创新”的沂蒙精神,并于第二年春,组织5位基层党支部书记组成“沂蒙精神”报告团赴山东济南作了7场报告。1990年9月,中办调研室赴临沂进行调查,写成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的调查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沂蒙精神从此为全国人民所知晓。1997年,中共临沂市委、市政府广泛吸纳各界的研究成果,将沂蒙精神重新概括定义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沂蒙精神孕育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始终是我们党和军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从1938年山东省委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开始,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蒙山沂水间发生大小战斗4000余次,在当时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人血染疆场。沂蒙妇女也同沂蒙汉子一样,成为革命时代最可靠的后援力量。据统计,抗战期间,沂蒙老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共救助伤员1.9万余人。临沂人民用参与革命、支援革命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党的忠诚,诠释了普通民众对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向往,以实际行动表达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这是临沂人民支援革命战争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之初,沂蒙人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精神,战天斗地,把革命精神转化成改变生存环境、整山治水的强大动力,使沂蒙山区成为当时全国农业先进地区之一。这其中的典型就是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厉家寨。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农业丰收再丰收》的报告上亲笔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解放前,莒南县厉家寨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穷山恶水种地难,既怕涝来又怕旱,十年就有九年欠;沙石盖子旱龙岗,锄地丁当响,种地不打粮。”1951年,厉月坤任厉家寨乡党总支书记,同时兼任厉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领导着厉家寨人改造家园。1954年冬至1955年春,他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发起了治山治水的攻坚战,凿平了11个岭头,填平了70多个大汪和300多条大沟,凿通了三道大岭,迫使13条山河改了道,把1180块小地整成了“三合一”标准梯田。

    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继续发扬沂蒙精神,以开拓奋进、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实现了发展的新突破。1984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把当时的沂蒙山区列为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之一。沂蒙人民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抓住扶贫开发的机遇,把自力更生、苦干实干与扶贫支持紧密结合起来,打响了扶贫攻坚的战役。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到1995年底,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率先实现整体脱贫。这其中有全国熟知的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平邑县九间棚村。九间棚村位于平邑县天宝山,其村旧址为天然形成的奇特巨大的石棚,长30米,深10米,高3米,棚内原有石龙、石虎、石牛等自然景观。后因一刘姓夫妇至此,穴居石棚,刀耕火种,繁衍子孙,砌石为墙分为九室,故名九间棚。九间棚村四面悬崖,山高涧陡,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村民生活十分艰苦。上世纪80年代,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与其他八位共产党员一起,带领全体村民架电、修路、治水,并积极发展种养殖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之后又下山进城发展特色经济,先后办起了中药材深加工基地,新上了花岗石厂、农业生态园和房地产开发等20多个项目,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沂蒙精神已经成为临沂市一张耀眼的城市名片、道德名片,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注视的目光。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并参观沂蒙精神展。在展厅,他会见了“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等模范人物。他表示,这次来沂蒙就是看望老区人民,重温沂蒙精神。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习近平在这次视察临沂中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是对沂蒙精神的最高肯定和认可,也是对新时期弘扬沂蒙精神提出的新要求。

    处于不同地域的道德文化受到当地特色文化的滋养,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风范。地处鲁南的沂蒙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东夷文化、龙山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深受儒、道、释各家影响。道德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会吸收齐鲁文化和革命老区文化中诚实、纯朴、和谐、仁爱等优良传统和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爱国、奉献的革命传统,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今天的道德建设仍然需要从本地的特色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特别是我们面对现代社会的极端功利主义的生活和文化生态,更应当强调这一点。临沂的道德建设有着各种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交汇互补的优势,我们应该发挥资源优势,取得更好效果,让道德文化深入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大美新临沂”做出积极贡献。

    (三)道德工程引领道德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指导意见。临沂各级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和任务,深入开展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四德工程”建设,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大美新”临沂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

    围绕“四德”内容,结合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主要民俗节日和“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开展了一系列以感恩、诚信、敬业、友善、爱国、责任为重点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沂蒙精神为重点,充分发挥沂蒙精神政治品牌优势,开展了弘扬沂蒙精神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了沂蒙革命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回顾展和革命传统影视作品展映、展播活动,以及“说沂蒙、唱沂蒙、写沂蒙、画沂蒙”系列活动。

    坚持把“四德”工程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突出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坚持用先模人物的榜样力量推进“四德”工程建设。突出“四德榜”建设,全市农村、社区、企业、机关和学校普遍建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组织开展了沂蒙最美人物、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等评选活动,推出了一批沂蒙最美人物、“榜上有名”先模人物等先进典型,善行义举四德榜村居覆盖率达95%。建成一大批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县区、乡镇、村居、单位,在全社会营造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重信守诺、敬业奉献的浓厚道德氛围。


    以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见效快、影响远”的“小事”抓起,尤其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明确方向要求,选好活动载体,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培养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引导群众多做善举、帮助别人、善待老人、济弱扶困、讲究诚信等,让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切实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制度化建设,精心组织诚信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培育诚信文化,引导人们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在各行各业中开展了诚信守诺教育,完善监督机制,突出“忠诚事业、诚实劳动、诚信待人”的主题,建立健全诚信社会评价体系,在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使“诚”渗透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



     


    0
    赏礼
    赏钱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
    恢复多功能编辑器
  • 3 1
  •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