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 举报
    X
    颛臾国、伏羲祠、大禹治水遗址考证
    655693
    0

      本文依据传世文献、考古发现和实地考察,考证颛臾城、伏羲祠、大禹初期治水遗址均在今临沂市平邑县境内。

       一、颛臾城遗址考证

       (一)颛臾国

      颛臾(zhuān yú)国为伏羲(太皞)后裔所建,在夏朝即为东夷方国,其职责是祭祀祖先伏羲(太皞)。这在《左传》中有明确记载。《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任(今济宁境内)、宿、须句(今东平境内)、颛臾(今平邑境内)都是风姓国家,负责对其祖先太皞(伏羲)和济水神的祭祀,按照服国制度侍俸中原的夏王朝。到了西周初年,周天子成王沿袭前代惯例,将臣服的颛臾国封为诸侯国,附庸于鲁国。这在《论语》中有明确记载。《论语·季氏》载:“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颛臾何时亡国,有多种说法。光绪《费县志》载“秦始灭其国”。康熙《蒙阴县志》载“为齐所并”。从季康子(?—前468,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后到整个战国,所有史料未再见提及颛臾,它从一个侧面说明颛臾国已被吞并。可以说,颛臾国当于春秋末期或战国中期被他国所灭。

      颛臾国从夏商经西周到灭国,建国早,存世长,其疆域范围变化也很大。《五帝本纪》载:“颛顼(臾)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可见其鼎盛时期疆域之大。后期衰落,疆域相对较小。根据明万历《兖州府志》,清康熙《沂州府志》、《费县志》、《蒙阴县志》和光绪《费县志》中关于颛臾及颛臾王庙的记载,可推知颛臾国疆域主要位于今平邑县北部。

      (二)颛臾城

      根据传世文献记载和地理现状,颛臾城的位置是明确的,即位于今临沂市平邑县县城东4公里处的颛臾村。

    文献记载,治水从颛臾城北流过。治水,又名武水、浚水、浚河,是平邑县境内最大河流,为沂河水系二级支流,流经费县、临沂,入沂河。现仍从颛臾村北流过。

      1、《水经注》记载情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郡国志》曰: 琅邪(láng yá)[东汉建初五年(公元80年)置琅邪国,辖境约相当今山东省沂山及诸城、黄岛以南,沂水、临沂、兰陵以东,临沭、莒南以北,东至黄海]有临沂县,故属东海郡,有治水注之,水出泰山(泰山郡)南武阳县(西汉置县,因位居武山之阳而得名,故治在今平邑县仲村镇东南隅之昌乐村)之冠石山(又名聪山,今太平顶,位于平邑县西北,和新泰市交界处)。《地理志》曰:冠石山,治水所出。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武水出焉。盖水异名也。东流经蒙山下,有祠。治水又东南经颛臾城北。”

      《水经注》的这段话是说: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记载,琅邪国有个临沂县,原来属于东海郡,有治水流入其境内的沂水,治水发源于泰山郡南武阳县的冠石山。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冠石山是治水的发源地。东汉应劭在《地理风俗记》中说,冠石山是武水的发源地。这是一条河有不同的名称。治水向东流,经蒙山下,有处祠堂,又向东南流,经过颛臾城北。

    这段记载说明古时治水(武水、浚水、浚河)从颛臾城北流过。现浚河(治水、武水、浚水)也正是从颛臾村北流过。历史记载和现状是一致的。

      2、《续山东考古录》记载情况。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沂州府上·费县》载:“南武阳县故城在西北九十里,颛臾城西南十里。”上文已提到,南武阳县为西汉置县,故治在今平邑县仲村镇东南隅之昌乐村。自唐贞观元年(627年)始至1946年平邑县建县前,今平邑县行政区域属于费县,所以《续山东考古录》记载南武阳县故城在费县县城西北九十里。这与现状相符。《续山东考古录》说南武阳县故城在“颛臾城西南十里”。现颛臾村西北十里为南武阳县故城。《续山东考古录》记载的两地距离与现状相符,但方位有误,这属正常。这个记载说明“颛臾城”与现“颛臾村”处在同一地点。

      3、古今地图记载情况。清光绪八年(1882年)《山东郡县图考》中的两幅地图:《沂州府图》《水经注今山东水道图》,标注的浚河均从颛臾北流过。与现状是一致的。山东省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纂、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的《山东省历史地图集》也将“颛臾城”标注在今颛臾村。

      4、颛臾城遗址现状。经到今颛臾村实地考察,颛臾城北靠浚河(治水),历经千年风雨,颛臾城遗址早已被村庄覆压,但东门、西门、北门的根基犹存,古城北墙还有残留的墙体,由黄土夯筑而成,宽约四五米。据村民讲,在建房挖地基时挖出来大量陶器及碎陶片。在北门外沟壑、田野里现仍是遍地陶片。经鉴定,这些陶片都是大汶口文化遗存。在这里还发现了新石器中晚期、龙山、商周、秦汉等文化遗存。经勘测,城池呈长方型,东西约800米,南北约400米。

      应该说,颛臾城位于今临沂市平邑县县城东4公里处的颛臾村是非常确定的。

      二、伏羲祠遗址考证

      1、颛臾国祭祀祖先伏羲符合古代礼制和传统

      如前文所述,颛臾国是伏羲的后裔国之一,是宗子国,其祭祀祖先伏羲(太皞)符合《礼记》“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的礼制规定。

      祭祀先人是各个部落共同遵循的法则和理念。不管哪个部落成为天下共主,都要尊重其他部落的祭祀权,即继承权和繁衍权。征服者不灭败者之宗,不断其祀,灭国不灭种。这是中国上古文化的特点,也是颛臾国能历夏商至春秋的原因。《史记·五帝本纪》载:“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杞在今新泰境。《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远古的祭祀文化也有一定规则,即“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左传·僖公十年》)。

      颛臾国祭祀的是太皞(伏羲),不是后人理解的蒙山。上文所引《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已明确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随着颛臾国被兼并,祭祀太皞(伏羲)后来演化成了祭祀伏羲诞生生活的蒙山了,人们祭祀蒙山、山神,以至后来的祭祀颛臾王,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蒙祠、山神庙、颛臾王庙是随着人们祭祀对象的演变而产生的祭祀场所。

      2、伏羲(太皞)祠的位置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泰山郡……蒙阴,《禹贡》蒙山在西南,有祠。颛臾国在蒙山下。”说明此地西汉时即有祠。东汉应劭与北魏郦道元的记载前文已述,也记此处有祠。但均未言祠名。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颛臾王祭祀其祖先伏羲(太皞)的主祭场所,离颛臾城不会太远,也就是说应在今临沂市平邑县颛臾村附近。班固、应劭、郦道元所说的“祠”当是伏羲祠无疑,联系上文所引《水经注》文字,伏羲祠当在今临沂市平邑县颛臾村西北方向。按后天八卦,西北为乾位为父,祠正处乾方,符合易理。

      三、大禹治水遗址考证

      1、大禹治水的真实性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其事迹在《史记·五帝本记》、《尚书·禹贡》、《山海经》、《淮南子》、《论语》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但史学界对其真实性一直存有异议。

      2002年发现的青铜器“遂公簋”为约2900年前西周中期铸造的食器。李学勤认为“遂公簋”为遂国(即位于山东蒙山西脉宁阳县西北的古燧国)国君所制,其铭文有:“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献记录。意思是:天子命令大禹掘土开山治水,水患平息后,根据各地土地条件规定其贡赋。“遂公簋”作为出土文物,其铭文与史书文献记载大体一致,进一步佐证了大禹治水的真实性。

      2、大禹初居地

      《史记》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的祖父颛顼帝、高祖黄帝,以及禅让帝位与禹的舜帝均为东夷族部落联盟首领,其初期居住、活动地主要在曲阜至蒙山之阳、汶泗流域。大禹的初居地也应在该区域。

      前文所引《史记·周本纪》武王褒封“大禹之后于杞”,杞在今新泰市,与平邑县接壤。两地历史上长期同属兖州泰山郡。大禹后人的封地在其祖居地附近,合于常理。

      《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涂山即今平邑蒙山(杨向奎《夏民族起于东方考》)。大禹在蒙山召开由众多氏族部落首领参加的大会,与会者还要“执玉帛”而来,说明此时禹已是东方氏族部落大的联盟领袖。

      《古本竹书纪年》载“禹居阳城”;《史记·夏本记》载:“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山东省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纂,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的《山东省历史地图集(远古至清)·古地图》第77页,在蒙山主峰之阳、平邑县境内的原武阳故城标注有“禹王城”,这里或为大禹当时所居的“阳城”。

      这都佐证了平邑县是大禹初期起居、活动的一个主要区域。

      3、大禹初期治水地区

      根据当时的生产条件推断,大禹治水的区域当在黄河下游的鲁西南地区,这是史学界的共识。徐旭生论证说:“洪水发生及大禹所施工的区域,主要的是兖州。”(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平邑区域在历史上长期属于兖州。

      《尚书•禹贡》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意思是黄海、泰山及淮河之间是徐州,淮河、沂河被大禹治理好了,老百姓在蒙山、羽山这些地方种植作物了。

      依据易学八卦,“乂”即爻,爻就是八卦中的每卦的六爻,周易六爻中的阴动符号为乂。“艺”同易,易术最高境界为“易学八卦”。蒙其艺,“蒙”是临沂平邑蒙山,“艺”为阴阳八卦。“羽”是山东临沭羽山,山前是江苏省东海县。蒙羽两山重叠处徐州淮河上方,山为阳其符号阳爻,两山为老阳。蒙羽两山与符号阴爻绞而形成八卦之中巽卦,巽东南,十二地支中的辰方淮河入海口为墓,墓方徐州正处蒙山主峰的辰巽方。淮河徐州段长生水来自西南申方南部南阳市西,帝汪水来自正北子方青州兖州沂、济、汶三河,而自然形成“申子辰”水局。昔大禹治水,应是先通墓再疏生汪,先治淮、沂河,再治其他。平邑境内的治水(今为浚河),为淮河、沂河的支流,也可说是其上游,当为大禹所治水之一。水名“治水”或“浚河”,为“治理之水”“疏浚之水”,与大禹治水应有着一定的渊源。

      原济河位于蒙山主脉西方几公里处,汶河在蒙山主峰北向几公里处,沂河从蒙山主峰龟蒙顶东部几十公里的沂水县蒙山余脉低洼处穿过,淮河位于蒙山主峰东南、南、西南方百公里内,这四个河系(即四渎)相交汇,蒙山在其中。蒙山成图,为河出图,洛出书,龟蒙顶为书。

    综上可以推断,大禹初期治水应距离蒙山主峰周边不会太远,发源于临沂市平邑县的浚河为大禹初期治水的一条重要河流。


    作者介绍:

    张维保,系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山东平邑县蒙山河洛与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政协第十届平邑县委员会委员,曾在“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硕士研究生班”进修学习。联系电话:15866441291

    武振华,平邑县党史研究室主任。

    杨  岩,平邑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王庆全,平邑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9
    赏礼
    赏钱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
    恢复多功能编辑器
  • 3 1
  •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