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 举报
    X
    孔子“拆违”
    653267
    0

                 □朱旭

          “拆违”并不是现代人特有的专利,其实在2500多年前,孔子在鲁国就主持过一场大规模的“拆违”运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隳三都”事件。

          违章建筑有影响市容环境、侵占公共资源、破坏社会风气、损害社会公平正义等多种危害。当下,各地政府部门都在向违章建筑“开刀”,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行动。

          周朝有一项规定,贵族诸侯的城墙规模不得超过百雉(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目的是防范他们日后造反。鲁国公室自宣公起,日渐衰弱,而国政被操纵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手中。三桓掌控着国家大势,就不理这条规定,城墙的规模都超过了法定标准,可以比拟于鲁国都城曲阜。

           当时,孔子任鲁国的大司寇兼摄相事,是鲁国的二把手,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很想出台些新举措报效国家。 这一次孔子的计划是“隳三都”,也就是对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孟孙氏的郕邑(今山东宁阳)、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三座城邑进行大规模拆除。

            为什么要对这三座城邑进行拆除,确切地讲是拆除三桓他们超出百雉部分的城墙,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都违章了,城墙超出百雉的部分当然就是“违章建筑”了,应该拆除。孔子的“隳三都”目的是想削弱三桓的势力,以此加强鲁国国君的统治,此举得到鲁定公的支持和响应。

          其实,三桓都在鲁都曲阜居住,城邑平时的日常事务都是他们的家臣处理。三桓把持朝政时间久了,慢慢腐朽,三桓的家臣逐渐掌权,常依据城邑发动叛乱。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做了执政季孙氏家宰后,在老师的指派下,积极推动“隳三都”政策,也就是由国君下令,将三桓的主城缩小规模、降低城墙。

            起初,季孙氏和叔孙氏想要抑制家臣势力,也支持“隳三都”。叔孙氏因家臣侯犯曾依据城邑叛乱,很快就将郈邑隳毁。季孙氏将隳费邑,却遭到了实际上在当时控制费邑的费邑宰公山不狃等人的暴力抗法。结果,费邑还没拆,公山不狃他们就来了个先下手为强,率军攻打鲁国国君。鲁定公和3个儿子逃入季孙氏的宫殿避难。孔子派申句须、乐颀率军击退了叛军,国人也汇合起来,追击并再次击败叛军,公山不狃等逃入齐国,鲁国顺势隳毁了费邑。

           到了最后要隳毁孟孙氏的郕邑时,麻烦来了。郕邑的家宰公敛处父对孟孙氏分析道:郕邑是鲁国的北大门,郕邑若被拆除,齐国就可以长驱直入了。再者,郕邑是我们孟孙氏的根据地,没有郕邑,也就没有孟孙氏。于是,孟孙氏坚持不拆郕邑。鲁定公决定武力解决,率军攻打郕邑,结果未攻下来,于是不了了之。之后,季孙氏和叔孙氏也反应过来,悟出了孔子的意图,纷纷后悔毁掉了自己的城邑。孔丘因此被三桓忌恨,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的“拆违”行动虽然半途而废了,但却成为孔子人生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孔子仕途之路虽然划上了句号,但却成就了一代教育家和思想家。


    来源:中国建设报



    11
    赏礼
    赏钱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
    恢复多功能编辑器
  • 3 1
  •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