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积极创新道德建设工作 努力提高公民道德水平

556次观看作品发布于2019-11-28 23:52

0 收藏

     道德认知影响思想观念,公民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道德建设的永恒话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新时代,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道德建设工作必须立足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取得扎实成效,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

     一、创新道德建设的领域,把握三个“注重”

(一)注重道德建设在各层面形成合力,展现“道德正能量”。

强化法律、制度、规范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合力,既充分展现法治刚性约束的力量,又充分彰显道德建设的浓郁氛围。要让道德建设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在社会的各个单元形成合力,力求道德要求不产生脱节甚至对立。硬件建设和软件规范之间也要形成合力,真正体现道德建设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注重道德建设有的放矢,对不同群体分层分类“精准施教”。

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基本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注重把握宣传教育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共鸣点,用身边典型、百姓故事诠释道德规范,用经典诗文、先贤格言传播中华美德,用质朴的讲述、生动的交流凝聚价值共识,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真善美,确立价值观。

(三)注重对“非组织群体”的道德培养,促使其向遵纪守德群体努力。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们自主意识的增强,使以兴趣为凝聚力的QQ群、微信群等非组织群体呈海量喷发状态。要注重对群体中有号召力人物的道德培养,发现和培育各个群体里面的“道德之花”,努力促使各个群体成为道德大花园中的一员。

二、创新道德建设的方向,坚持三个“促进”

(一)促进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固基石,是应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有力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推动力量。首先,要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我们的文化自信源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诸多传统文化领域蕴含的强大基因,源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同革命时期厚植的红色基因,源于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引下中国走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历程。其次,要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最后,要明晰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清晰地看到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融入到社会管理、政策法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扎根于中华大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二)促进加强诚信社会建设。

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一直被认作是一种道德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是核心内容之一。首先要大力做好诚信宣传,引导干部群众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思想精华,培育有时代特点的诚信文化;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推动在各中小学开设诚信培训课程,将诚信教育纳入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使诚信理念深植青少年心中;积极选树诚信典型,深入挖掘诚信故事,广泛宣传诚信事迹,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导向。其次,要让守信成为人生最大的“财富”。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对正向行为的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推动建立统一的征信系统;强化诚信正向激励,聚焦学习、就业、融资、信贷、消费等群众核心关切领域,将信用状况与之挂钩,使诚信成为新时代最为重要的资产之一;积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广泛参与,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信用服务品牌机构,通过创新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推动信用服务产品在全社会各领域广泛运用。最后,要让诚信成为最响亮和时尚的“名片”。探索建立党政机关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守信联合激励机制,对守信者予以激励,对失信者进行惩戒,让守信成为每个人的行为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而营造更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三)促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新时代社会思想道德发展的风向标。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志愿文化,推动志愿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培养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志愿文化,让志愿者精神与新时代同行。其次,要聚焦脱贫攻坚、救灾助学等重点领域,引导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引导大家自觉当好志愿文化的践行者,设计开展志愿者助残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等务实管用、群众欢迎的活动载体,广泛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列,切实把志愿服务理念变成看得见、感受得到、行得通的具体实践,把志愿文化的根扎深扎牢。第三,共同筑起志愿服务的篱笆墙,推进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建设,对志愿服务设置专门的内容,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推动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数据平台,实现各类管理系统间数据互通。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争取社会资源相结合的方式,为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鼓励保险公司根据志愿服务的特点,设立相关险种,对志愿者实行免费或者优惠承保。鼓励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吸收专业社工,各类社工机构招募和组建志愿者团队,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志愿服务认证和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志愿者的督导考核,长效推进志愿服务工作。

三、创新道德建设的实践,倡导四个“争做”

(一)倡导争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引领者。

大力倡导党员干部在各项事业中做到认真、专业、担当、作为。认真,就是要有认真严实的工作态度;专业,就是要提高本领,做到真懂真会;担当,就是敢于承担风险,敢于触碰问题,敢于担责;作为,就是积极努力,干事创业,创造新的业绩。要在践行新发展理念,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中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切实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职责。

(二)倡导争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破除与己无关、高高挂起思想,真正在思想上转、在行动上转、在技能上转,做到主动融入、主动实践。

(三)倡导争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开拓者。

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新理念、掌握新知识、锻造新技能、开拓新领域。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带头营造劳动光荣和精益求精的社会风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争做能工巧匠、金牌职工、创新能手、安全标兵、节能先锋,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力军的作用,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充分展示广大职工群众的新形象、新风采。

(四)倡导争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奉献者。

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辛勤付出,要唱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带头奉献智慧、奉献汗水、奉献青春。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做爱国守法、文明守信、敬业奉献的楷模。坚决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社会局面,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耿志刚)

全部评论(0)
相关视频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