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冯于两姓一家学田庄

247次观看作品发布于2023-04-18 20:02

2 收藏

  

 ◎ 刘聚兴

   相公街道学田庄有两大户人家,一户冯家,一户于家,自古相传,冯于不分一家人。

   冯于不分,起源于明崇祯年间。于家家传和碑文记载,明末,李闯王于山西与明军作战,于姓家族避难从山西移居山东,先入住凤凰岭街道的翟店子村,时间不长,掌家人遇害,其夫人冯太君同娘家兄嫂乘坐一车,来到学田庄安村居住,两家既是血缘亲戚,又是两家患难同历,两家淡化了姓氏不分你我,故冯于不分为一家。

    冯于初居学田,并没有村名,因居住地存有“三圣堂”遗址,遂取村名三圣堂。后因村后有西朱团李家的大片高台岭地,又更名为李台庄,清宣统元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此村为李台庄。这说明,李台庄一直沿用到了晚清。再后来,村中于姓出了有学问的人,喜考古,多方考证调查,始知明洪武年间,这里就有村落,村中建有三圣堂,供奉观音、二郎神、关帝神像。庙宇旁边并且建有武学堂,意在使农家子弟有观音之仁,二郎之智,关帝之勇。庙宇、学堂拥有土地数十亩,供教师之食,学生学习之资,故原村名为学田庄。自此,恢复学田庄原名,废三圣堂、李台村称谓。

     学田庄闻名十里八乡的是村里曾建河东区别无仅有的于家墓子。于家墓子分村南村北两大砖墓,墓前放置石人石马。两墓均为地上青砖发楦,覆盖物有石灰、生豆腐汁子、桐油、蛋清混合浇制,坚固异常如铁石,墓内用铁环悬吊棺椁,在墨松林环抱中,既是光天化日也是阴森可怖,特别是南墓殉葬金童玉女,更是传说得沸沸扬扬。据该村中参与于家追根续谱的于明贵老人和在村里任职书记几十年的于相和老人介绍,南北大墓隶属亲弟兄四个中的俩弟兄,属于家安居学田庄的第三代。当时,弟兄四个,老大于富居村北,老二于强居于村南,老三于君老四于臣分居于村庄的东西,分家三十六顷地。不久,老大、老二两家发了,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而老三老四家境逐渐败落。穷了的弟兄俩,一年夏季无米下锅,跳进村西大汪摸出一条大黑鱼,放在岸上点火烧鱼吃后不知去向。直到近几年才查到下落,两兄弟落户八湖镇的树亦庄。家产万贯的老二当时日子过得最好,但膝下无子,需在老大兄长的几个侄子中过继,但长期过继谁不过继谁,一直犹豫不决,眼看以至暮年。一年,相公庄逢四月八山会,老二召集众兄家侄子发赶会钱,每人发了一个元宝。吩咐几个侄子赶会花多少是多少,花不了的交回来。会上,众子侄手攥元宝都舍不得花,到了午后,大家饥肠辘辘,其中一个侄子买了一个猪头,领着大家回家。走到半路,禁不住吃猪头的诱惑,就地挖坑欲烧猪头吃。但四周都是青苗,寻来寻去,无柴可用。于是买猪头的这个侄子就提议再到会上买花线当柴烧。花线取自生丝,皆是蚕丝线,价格很贵,但他不管贵贱将整个大会上花线统统买下,抱着大捆花线烧猪头。花线虽是易燃,但一个大猪头岂是用花线能烧熟的,小弟兄几人一直烧到傍晚,也没烧熟。于是背起半生不熟的猪头来到了于老二叔家。没花元宝的纷纷交回,买了猪头又买花线烧猪头的侄子,银钱花尽,正准备挨训斥。不想,其叔老二非但没有指责,反倒摸着他的头说,这孩子有出息,今天定了,就过继他。老二死后,过继子为报答叔叔过继之恩,用巨资为叔父建了悬棺大墓,陪葬了金银财宝不算,还花大钱买来了童男童女殉葬,出殡芦席盖顶,红毡铺地,诵经念佛超度,气派非常。对殉葬童男童女,看景的人无不愤丧主无良,怜两幼童苦命。好在砌墓匠人良心不泯,偷偷在墓东南角留下活砖,并悄悄告诉了童男童女。安葬当晚,殉葬童男童女抽掉活砖,逃出墓外。自这之后,于家也逐渐家境败落,由富人变成了穷人。

    于相和老人说,学田庄这两大墓子,1947年的一天晚上,遭滨海解放区的莒南大店武工队开挖,取走了墓子里的陪葬品,成了两大空墓。两墓直到1966年文革破四旧,才被彻底拆毁。当时,于相和任职村党支部书记,挖祖林也是迫不得已。受当时相公公社革委会的驱使,不得不挖。那时,这样坚固的大墓用普通农具根本挖不动。于相和亲自在大墓上安放点燃了炸药,用爆破将大墓炸开,墓砖全部用于了盖大队油坊,墓碑垒入墙壁。从此,学田庄远近有名的于家墓子就消声匿迹了。

     数百年来,学田庄冯于两姓直到今天,还均视为一家,两家坟墓紧靠在一起。早年两家逢年过节一起上坟一起祭奠老祖,亲密无间。近几年,两家老林迁新址,两家坟地依然还靠得很近,让冯于不分一代一代向下传扬。



全部评论(0)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