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友茂
实事求似
实事求似,是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当年就历史研究和历史剧创作的根本区别,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我们通过一首古诗的创作,来看一看何为“实事求似”。
唐朝诗人杜牧的《赤壁》系七言绝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一首咏史诗。说的是一直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把它捡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作者由此联想到那场战争,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夺去幽禁在铜雀台了。
大家知道,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蒲圻西北的长江南岸,今人称之“武赤壁”;杜牧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壁矶,今人称之为“文赤壁”即“东坡赤壁”。明显地,此赤壁非彼赤壁。再就是,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而铜雀台建成则在建安十五年。杜牧此诗咏史,这两点都不符合历史的原貌,只不过是在借题发挥。可千百年来,好像没有人和作者计较历史的真实性,倒是很欣赏作者以小见大,通过一个生动的细节的运用,透彻地表现一种历史观。这回,人们可以明白,写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要实事求是——大的历史事件不能歪曲,比如周瑜打了胜仗的事实不能改动;但同时允许实事求似——历史的细节,比如战争的地点和铜雀台建成的时间,就不必苛求了。这就意味着,历史学家用事实述说、诠释历史,而文学家“诗言志,歌咏情”时,大可借助形象思维,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无关紧要、无碍大局的细枝末节,予以合理想象,进行适当腾挪、嫁接。这就是郭沫若创造性提出的“实事求似”的基本含义。
汪曾祺执笔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剧本改编,哪里会想到世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巨变:聪慧殷实的常熟人借汪曾祺之笔,以阳澄湖和新四军伤病员这些实景实情,结合“沙家浜”和“春来茶馆”这些虚名虚物,依托阳澄湖畔“横泾老街”打造出了沙家浜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品牌。常熟人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景区景点的创设,半真半幻,虚实结合,着实尝到了“实事求似”的甜头。
“实事求似”与数结缘,诞生了“模糊数学”这个数学新分支:通过“适当的模糊”,使问题得到简化,为人们提供了处理不肯定性和不精确性问题的新方法。“实事求似”用于与“写实”相对、堪称中国画“抽象派”的创作实践中,便出现了以用笔潇洒自如,多数情况下一气呵成的大写意山水人物画;出现了兼工带写、谨慎细微,既有泼墨又有勾勒点染的小写意山水人物画。
一个“实事求是”,一个“实事求似”,乍看两者冰炭不同器,水火不相容,实则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花开并蒂,互为依存,各有用途,各擅胜场。
老X与X老
一
题目里的X,是一个姓,《百家姓》里的任何一个姓。如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二
老X与X老,皆为称呼,各有各的感情色彩:X老,是对那些在某一行业、某个领域有突出贡献和影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敬称。对一般人而言,岁数大了,多是在姓的前面加个老,称作老X。喊老X,也许对被喊者不乏尊敬,但老X的称谓本身没有这层意思:老字在这儿,不过是一个构词的前缀。而前缀,用途有仨:一、称呼人,如老王、老徐;二、厘定人物的排行次序,如老三、老九;三、用于某些动植物名,如,老虎、老房子。
由此可知,对一个人喊老X,仅是一个呼叫,究竟喊者对被喊者有没有敬意,有多少敬意,只能是谁喊谁知道,喊谁谁知道。称呼某人“X老”就不同了,称呼者即便不是毕恭毕敬,也是一脸谦卑,视若高堂。
三
一个人,不论他干啥工作是何身份,有没有知名度、影响力,能呼其老X的,大多与他处于同一个层次同一个级别,有着差不多的年龄、资历,感情比较好,关系比较铁,如同乡、同事、同族 ,学友、战友、文友,发小、邻居,闺蜜、“死党”、故旧。再不就是居高临下的上级、领导,或者死生契阔、白头偕老的夫妻之间。
也有例外:一个名人、明星、名家、名流,政要、伟人,当他离开办公室、会议室,走下银幕、舞台,卸装(妆)、卸任,退位、退职、退休,回到家中、祖籍,每天也要吃喝拉撒睡时,褪去光环,便回归到常人、凡人的原点,在家人、族人抑或保姆看来,就不再是名人、明星、首长、领袖、统帅……这叫“仆人眼里无英雄”。
四
“现代毕昇”王选,曾有一段关于名人与凡人的精辟论述:“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出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
估计,作为一个名人,王选在这方面有着比一般人来得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说不定,上述经典语句,就是他的“夫子自道”。
五
人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本里,有篇课文题为《老王》。作者杨绛笔下的老王,是个蹬三轮车的光棍,虽然穷苦、卑微,但精神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位极其纯朴的好人。出于感激,老王送给杨绛香油和鸡蛋。作者收下后,真诚地付了钱,又觉得此举欠妥,纠结中深感“愧怍”,体现了杨绛的好心肠以及人人平等的观念,以此呼吁关怀不幸者。
有人说,从课文内容看,本文题目《老王》可以改为《王老》。可本文的题目是《老王》而非《王老》,映射出杨绛这位永远的女先生,一生中为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又宅心宽厚重情重义;为文不跟风不炒作不恶意污损也不溢美拔高 ,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洗尽铅华呈素姿,万花落尽始见真”。
六
我有一个文友,他岳母在烟厂当车间书记时,有个姓李的青年,叫她“张阿姨”。后来这个青年当了厂长,就把昔日的“张阿姨”改称“老张”了。文友的岳母很知趣,遂由叫“小李”改称“厂长”。
这个真实的故事, 让人不由想起历史小故事《苏秦的嫂子》:苏秦拜相后,当初很是看不起他这个小叔子的嫂子,前倨后恭,热情倍增,“四拜自跪而谢”。
感谢上面这位李厂长,他无心插柳,却一不留神创造了个新词“前恭后倨”,也算是为丰富现代汉语词汇添砖加瓦吧。
七
人人可为尧舜,这话具有很强的励志性。但别说珠峰,就连华山、泰山说着吧,并非人人都可“登顶”。一个人逐渐上了年纪尤其渐入老境后,被喊老X易,被称X老难——多少人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孜孜矻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终其一生,都享受不到这种荣耀。
享受不到这种荣耀又怎样?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不必眼馋和强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自由。尽力而为,尽情地活,不虚此生,连神马都是浮云。
八
最怕、最要不得,也是迄今尚未绝迹、绝种的不良风气是,在某些地方的旮旮旯旯里,有钱的王八大三辈,有权的乌龟成祖宗。
作者简介:彭友茂,笔名草戊、陸王庄,山东临沂陸王庄人。临沂日报高级编辑、中国写作学会原理事。写稿四十余年出了两本书:《学会扔香蕉皮》《凭杂文能找到朋友》。部分文章进入《XXXX中国杂文年选》等选本,少许篇什获奖。《中国当代杂文家》(北方文艺出版社)、《走近杂文家》(中国文史出版社),对其人生和写作经历作了介绍。个人写稿感悟:要丢人,去为文。出名在自己,出丑也在自己。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